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Endobutton 装置治疗单纯下胫腓联合分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Endobutton装置治疗单纯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对采用Endobutton装置固定治疗的8例单纯下胫腓联合分离进行连续随访,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5~44岁,平均34岁。对有踝关节损伤病史及踝部出现疼痛、红肿、踝关节周围瘀斑的患者常规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并予以手术治疗。手术前后X线测量:①内踝关节面与距骨关节面的间隙;②胫骨前结节与腓骨的重叠阴影;③下胫腓联合间隙3项指标,并结合Baird-Jackson评分标准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正侧位下胫腓联合重叠影(3.83±0.37)mm,下胫腓联合间隙(7.90±0.22)mm,胫距关节内间隙(5.08±0.34)mm;术后下胫腓联合重叠影(7.46±0.14)mm,下胫腓联合间隙(3.39±0.07)mm,胫距关节内间隙(3.16±0.07)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Baird-Jackson评分(94.63±3.66)分,优6例,良1例,可1例。结论:Endobutton装置治疗单纯下胫腓联合的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捷、无须再次取出内固定、可较好恢复踝关节功能、减少相关并发症等优势,可广泛推广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评价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疗效及其影像学变化。方法:2007年10月至2009年2月对诊断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30例行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9~65岁,平均45岁。手术在L4,5节段20例,L5S1节段9例,1例同时行L4,5、L5S1双节段治疗。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影像学观察指标包括X线中立位椎间隙腹、背侧高度,动力位手术节段上下两椎体的边缘与其相邻椎体的边缘连线的夹角变化;CT测量指标包括椎管面积、硬膜囊面积、椎管矢状径、硬膜囊横矢状径。手术采用椎板开窗或部分切除,椎管减压后棘突间植入Coflex装置。结果:随访5~19个月,ODI分值由术前的平均(62.41±10.38)分下降到平均(10.49±5.93)分(P〈0.01),JOA分值由术前的平均(8.96±2.76)分提高到平均(25.36±1.55)分(P〈0.01)。3例术后疼痛改善不明显而需药物或封闭治疗,3例麻痹及感觉减退症状无改善,其余患者症状均获明显改善,未再出现间歇性跛行及神经根压迫症状。未发现与Colfex装置本身相关的并发症。X线检查椎间隙背侧高度明显增大,手术节段相邻椎体间运动幅度无明显增大。CT检查术后椎管内空间,硬膜囊面积均有所增加。结论: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短期相关并发症少,同时对增加椎管及硬膜囊面积,增加椎间隙后缘高度,防止相邻节段运动幅度增加以及预防邻椎病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早期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儿童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至2010年5月对收治的34例移位股骨颈骨折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早期切开复位空心钉固定治疗19例(A组),男11例,女8例,年龄(8.1±1.3)岁;早期闭合复位内固定组15例(B组),男9例,女6例,年龄(7.9±1.5)岁。根据Ratliff评定标准比较两者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年,平均1.2年。骨折均愈合,2组间的术后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89,P=0.017),2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差异也有统计学差异(P=0.046)。结论: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DelbetⅡ、Ⅲ型儿童股骨颈骨折比早期闭合复位内固定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并发症较少,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DelbetⅡ、Ⅲ型儿童股骨颈骨折是值得考虑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黄义星  王胜  滕毓静 《中国骨伤》2013,26(6):497-501
目的:通过影像学方法测量脊柱颈胸段前路内固定手术相关的重要参数,为脊柱颈胸段前路手术术前计划的制定以及钢板螺钉内固定物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自2012年6月至11月,随机选取120例正常成人颈椎MRI正中矢状面影像,男58例,女62例;年龄20~78岁,平均(48.3±13.7)岁。利用PACS系统工作站自带的测量工具,分别测量各个椎体的前、中、后高度和上、中、下矢状径以及各个不同节段的前高度和Cobb角。结果:脊柱颈胸段椎体从头侧向尾侧,前、中、后高度以及上、中、下矢状径逐渐增大(P<0.01)。对单个椎体而言,后高度>前高度>中高度(P<0.01),下矢状径>上矢状径>中矢状径(P<0.01),上位椎体的下矢状径与下位椎体的上矢状径数值较接近。男性受试者脊柱颈胸段Cobb角为(7.61±3.85)°,女性受试者脊柱颈胸段Cobb角为(5.58±2.59)°。结论:在行脊柱颈胸段前路内固定时,建议上位椎体进钉点在椎体中下1/3,螺钉可稍向头侧倾斜,下位椎体的进钉点在椎体的中上1/3,螺钉可稍向尾侧倾斜,并可根据正常成人的Cobb角对钢板进行预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